那些读书的日子里

那些读书的日子里

谛玩散文2025-10-30 12:33:46
十几年前,少年的我怀着无奈、迷茫和愤世恨俗的心情,走进了县中。其实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中考的天桥直通中专的大门,完成跳农门做“公家人”。但是我的梦想被残忍地破灭掉了,虽然中考成绩遥遥超过录
十几年前,少年的我怀着无奈、迷茫和愤世恨俗的心情,走进了县中。其实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中考的天桥直通中专的大门,完成跳农门做“公家人”。但是我的梦想被残忍地破灭掉了,虽然中考成绩遥遥超过录取分数线,虽然在三名备取生中名列前茅,却莫名地被刷了下来。这样的情形在那个年月屡见不鲜,除了愤恨,毫无背景的我只好投向第二条路——读高中。
大学的梦是飘渺的。但是人除了认命外,还需要做自己最大的努力。经历三年高中的读书生涯,我终于明白,其实天地之宽,机会无处不在。读高中,成为我这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它让我开阔视野,学会思考和独立,结交一辈子心灵上的朋友。现在想起来,真的感谢那个擦肩而过的机会,因为它,我拥有了一个弥足珍贵的高中时代。

1
说老实话,在县中读高中并不是件很丢人的事。很多人直接填报县中,不稀罕那可怜的小中专,这也是因人而异,我们农村的孩子大多还是选择读小中专,读高中那是退而求其次的事情。县中是全县的最高学府,是县城的“北大”,每个学生是人们心目中未来的“天之骄子”。县中的学生大部分是从各乡镇考上来的尖子生,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所以一进入高一,立即投入了极其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中。县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之高,根本不用老师去讲纪律,做端正学习态度的思想工作,老师管的只是如何上好课,约束好那些疲于奔命读死书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自发地配备一盏煤油灯。每天下了晚自修,各班教室又同一时间地在几十盏淡黄的煤油灯光合力下亮堂起来。煤油灯下,学生们依然勤奋学习,直到学校的宿舍熄灯铃声响起,值日老师吹着长长的尖利的哨子来驱赶,学生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周未,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根本用不着老师强调补课之类的补习手段。当然,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属于我。我的那盏煤油灯总共由自己点亮过几次,其余时间,借给后座的一位家庭贫困的女同学,她一直使用我的煤油灯到高考结束,但遗憾的是,她最终没有考上,走上了背井离乡打工者之路,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她现在可好?记得她是一个温良纯厚之人,也是凭着自己的勤奋考上了县中,为了感谢我无偿供给她煤油灯,她偶尔从家里带马玲薯到食堂连饭蒸着充当菜的时候,总是忘不了把一两个又圆又大的香喷喷的马玲薯送到我的饭盒,我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我对于我们那一代人的高考进行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为什么象我们这样的学生,既勤奋又刻苦,不说聪明绝顶,起码智力还是不错的,但到了高考的关卡,却只有少数通过,且成绩远不如某些外省的。我知道现代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我们那时候讲的是应试教育,就以应试教育来说吧。多年以后,我有机会听了几天一位湖南的名牌大学教授讲课,他无意中提到疑存在我心底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广西的高考成绩比不上湖南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会了题海战术,熟练掌握了各类题目的破解之道,所以在高考的时候,每碰到一道题,就很自然地知道解题的方法,做题速度快准确性高。这话虽然不能完全给出问题的答案,起码我明白了一半的道理。另一半的道理我认为是地理位置和信息的差异以及高考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那时候县中有许多非常出色的老师。其中潘老师和谭老师是数学界的“泰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两位老师风格类似,课堂活跃,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解题思路很活。可惜我无缘当过这两位老师的学生,潘老师已仙逝多年,谭老师倒是经常见。那时候谭老师教的是我们隔壁班的数学,经常能够听到他妙趣横生的声音从隔壁班传来。谭老师有一句名言广为传诵,那是一次他站在黑板上抽烟,上课,慢悠悠地说了一句,“那个时代的我们,没有这样的读书机会,只有男人抽烟,女人望天。”全班哄然大笑。我知道,这“男人抽烟,女人望天”的十年浩劫,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伤痛,谭老师这自嘲的话语中有着几份无奈和说不清的愁绪。当然还有温和慈祥的吴校长。我在县中的那三年,吴校长已经不上课了,每天早操时间,吴校长依然准时地跟着我们出操,他总是温和满面笑容地立在操场旁边看着我们,等早操结束后,作几句简短的训话,大概都是教训低年级的初中生吵闹之类,还有学生宿舍的纪律强调。我的班主任是一个高大英俊的物理老师,课上得细致认真,管理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特别是临近高考的时候,班上的每一个同学,他都从心理、生活上关心倍至,给我们煮茶叶蛋,关注我们紧张的心理动向,把我们当作他自己的子女对待。我的英语老师,刚从师大毕业回来,圆圆的脸蛋一站到讲台上,总是一片红霞,可爱热情,学生气尤在,算是我们的姐们。她的英语课上得精彩,英语讲得非常流利,那连串的英文单词从她嘴里发出来象炒豆似的辟辟啦啦,又快又准,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勤奋和上进,临近高考的时候,她每天到教室跟我们一起早读,我凑上前看她在读什么?她说读日语。我问,为什么读日语?她笑着说,你们高考,我也考研呀,到时候,说不定咱俩考上同一个学校,成为同学呢?可惜那时候的我没有当教师的志向,后来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还真的考上师大,跟她做校友了,她经常去研究生部跟老师吃饭、散步、谈心,把在南宁的我妒忌得要死。
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一个学姐——明姐。那时候明姐是文科复习班的学生。她讲话温柔,人也很有灵性。高二分科的时候,我的数学和历史不错,所以想选文科,但被她否定了,她说她以前也是这样,选了文科,所以陷入了死胡同里。为什么呢?主要是县中的文科很弱,跟外县没法比,甚至在本县的高中都没什么强势。二是文科的录取学校很少。理科一个中上的学生,很容易考上一个学校,再怎么样不济,通过读高四高五,都可以勉强过高考关。但是文科班的学生,每年考上的没几个,就算是班上的前几名,都没多少把握能过高考关。后来我听从她的建议选择了理科,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只要考上一个学校,那就意味着脱离苦海,进入国家制度与体制的惠及行列。明姐的历史学得好,有一次准备历史期考,她给我做了考前辅导,我按照她的方法进行了充足的准备,结果考了全班第一名,全校前几名,而她自己呢?同样的题目,她却只考了个及格。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明姐对我的影响除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