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定海小学

我的定海小学

庆快散文2025-11-02 13:15:22
近日,在网络上偶读一首署名“华华”的诗歌《我的母校》:“在光阴远逝的河流里/不会再映出你的笑容/但在流荡的感动之中/却沉淀了我们深厚的情意/往昔的追溯/你总是那些日子的主角/也许分别时西湖边的那棵柳树
近日,在网络上偶读一首署名“华华”的诗歌《我的母校》:“在光阴远逝的河流里/不会再映出你的笑容/但在流荡的感动之中/却沉淀了我们深厚的情意/往昔的追溯/你总是那些日子的主角/也许分别时西湖边的那棵柳树/在时空的隔膜下枯黄/梦想它萌发的希望/在流失的风月中破灭/留不住春夏秋冬的轮换/和累积的故事/于是梦中的你/有一次走进了我的思念/昨日尘封的记忆里/在平行的人生轨道上同行/走遍生活的坎坷与曲折/但我们却不能风雨中共撑一把伞/同走天涯路/轨道间的距离/陌生了许多往事/枯黄了西湖边的那棵柳树/我只能在你孤独的远行中/诚挚地为你送行/为你祝福。”又欣闻破旧的定海小学即将重建,不禁感慨万千,油然而生该为母校写一些文字的冲动。
人生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母校的培育之情。那一段年少岁月,令人回味一生,感动百年。
在漫漫人生的岁月长河中,母校总是不时的出现在我的梦里。我离开母校时是1979年,不经意间,将近30年了。此间偶尔探访母校,然次数不是很多,但对母校的印象却清晰的印在脑海里。
我的母校定海小学坐落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定海城北青沟里,这里原是明初福州府五大仓储之一定海米仓埕的旧址。学校坐北朝南,背负美丽的双髻峰,面朝大海,风景秀丽,环境清幽。
定海僻居县城东南一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宋代庆元年间,教育家朱熹避迹连江各地讲学,对连江教育发展有较大影响。至清代,朱熹门徒的后代在定海城外建造朱子祠,祭祀朱熹,传播理学。千百年来,定海祖辈以海为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识文断字的人不多。新中国成立前,虽有乡绅从外地聘请几个儒生开办私塾,教授四书五经,但就读的人寥寥无几,能考上秀才、举人者更是屈指可数。据《连江县志》载,明、清四五百年间,只有黄光涛、黄光燽、黄铨、黄化龙4人中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1918年在崇正堂办起小学堂,学生20多人。以后村民郑子彬、邱孝齐相继在其家中办私塾,设初等一、二班,学生30多人。1929年,乡贤黄振宝、黄传钢、黄和裕等人成立校董会,在“黄氏宗祠”办起了“定海初级小学”,设两个班,学生100多人,时值“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提倡女权,其中有女生10余名在读,教师9人。马尾洋屿人董祚年为第一任定海小学校长,直至1949年,在校学生131人。1935年因受“二•三革命”的影响而停学。1937年,城关人林代任由透堡调来定海任校长。从1918年至1949年这段悠悠岁月里,升读中学的只有5人,没有一人上过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教育,定海小学由国家统办,学校教育逐渐正规,学生入学率升高,1958年初小升格为高小。同年8月,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抓扫盲教育,全村共1000多渔民参加扫盲班学习。同年,为适应儿童入学需要,由村财出资另外办了一所定海民办小学。
家乡人口多,学校学生也多。建国后的30余年间,学校的校舍一直拘囿于黄氏祠堂。随着教学班增加,只好借用民房厅堂、仓库厂房及教堂里上课,东一个班,西一个班,上下课时间由任课老师自行掌握,被村民戏称为“无校舍无钟声学校”,“打游击学校”。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的大队将定海城内最大的一块园地——青沟里划为新校址,直到1976年才开始基建,次年8间教室投入使用。“文革”后并入定海小学。1976年,为缓解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难题,定海小学在城北真武殿附设初中班,从小学优秀教师中选调担任初中班的授课老师,开了定海初中办学的先河。1982年又扩建5间教室,结束了定海在旧祠堂办学的历史。1984年,群众性捐资办学热潮兴起,小学校舍又经扩建,初具规模。80年代,定海小学在校生1043人,是连江县6所千人学校之一。此间,定海小学少先队曾两度被全国少工委评为“红旗大队”。
每次回到母校,总是怀有一种惆怅的心情,默默地去寻觅故人与往事的陈迹,然却是物非人非,徒有唏嘘无奈。转眼间年近不惑,很多时候静心下来,只是喜欢回忆,常常回忆在母校读书的日日夜夜,年少轻狂的岁月。如今,午夜梦回,我只能努力地回忆往日的点点滴滴。少年时代的记忆,特别深刻的总是一些蛮有特色的意象。校门下一口清清幽幽的古井,长满斑驳的青苔,下课时常常围绕着打转嬉戏,争相俯看清澈的泉水,还有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倒影。感触最深的,还是当时的一种心情。四年级时,我的课桌位置就在窗边,面对翠绿的青山。课间休息时,我就呆呆地望着外面。阳光灿烂的日子,看着金色的阳光照在爬满青藤的墙壁上,任思绪飞翔。云烟迷朦的雨天,望着山涧缓缓流过的溪水,少年懵懂的心事也静静地流淌。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参加全县演讲比赛。平生第一次离家上县城,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尤其竟然还在县展览馆里观看了一回闽剧,内容已不记得了,但我至今仍记得那出戏的名称叫《麒麟图》。平生最荣耀的是五年级时,参加全县语文竞赛,获得第十一名,虽说名次不是很靠前,但母校还是为我举行隆重的庆祝表彰大会,而后让我佩带红花,让师生一路敲锣打鼓欢送到我的家里,着实让我“风光”了一回。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就有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心里美滋滋的,令人难以忘怀。
岁月漂白了梦想,记忆成一段时光的碎片,兀自飘零。在母校,我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儿童,慢慢成长,直至成家立业。母校给了我知识的源泉与人生的启迪,为今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母校,是我人生扬帆的港口,参加工作后,我总是在心里默念:无论我走得有多远,母校永远是我永恒的风景,终生我都将对她仰视。
而如今,每次走进母校的校门,看见经过多年风雨的洗刷,母校已显得十分破旧,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仍然是低矮的房屋,阴暗的教室,破旧的瓦面屋顶,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现在的定海小学建筑面积1754平方米,教室3座18间,在校学生600多人,面积虽大,教室也够,但因建筑年代久远,已是破烂不堪,有的已成危房,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破旧小学之一。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2007年年底,邱香英副县长一行来到定海小学视察了解情况以后,十分关心支持,认为定海小学破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