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元宵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今天是09年的元宵节,按照往年的习惯,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今天是09年的元宵节,按照往年的习惯,只要我们在家,都会在晚上回老家,跟公公婆婆一起吃饭拉家常。傍晚,老公来电话,已经接到了女儿,让我赶紧收拾下楼,准备回去。女儿则希望借这个机会体验一下家乡古老的元宵习俗。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宋,赏灯活动日趋兴盛。明清时代的赏灯活动规模更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至今不衰。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这种被叫做“汤圆”的食品,寓意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网上查了一下,全国各地元宵节的风俗不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一样的习俗。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吃汤圆好象是很普遍的,而在我的家乡,似乎没有了吃汤圆的习俗,过去,曾有舞龙灯,闹花灯等习俗,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活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至今,家乡乡下的元宵习俗莫过于“炸麻串”了。这么多年,虽然没有亲自炸过,但却是从小亲眼目睹父老乡亲们炸过。那场面,不算特别的热闹,却颇有农家特色和地方色彩。
“炸麻串”,其起源也许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火崇拜。它与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火把节”可能同源,最初持火是驱疫赶鬼,后来又寄托了庄稼丰收的愿景。民间至今流传这样的农谚:“要想来年虫子少,冬天去掉田边草。”田边草是害虫的越冬栖息处,将它烧掉,既能减少虫害,又能肥田。这一习俗于是一代代流传下来。
正月半这天,人们早上起来就开始忙碌着,找出细麻绳,收拾红柴草,扎起了“麻串”。红柴草是生长在荒地上的茅草,过去,除了盖房、烧火,它最大的用途好像就是“扎麻串”了。现在,这种红柴草很少见,麻串多是用芦草扎成的,扎麻串很有讲究,平常年景扎十二节,闰年就要多扎一节,在每一节之间还会夹杂一些小的鞭炮。“麻串”也叫“麻串把子”,有茶碗口粗细。扎好后,尾部留着长长的尾巴,便于点火燃烧。待到太阳渐渐西沉,便摆上香案,点燃香烛,接着就点燃“麻串”,快步走向野外,引燃田边地头的枯草。有小孩子跟在身后玩的,会随着大人手中挥舞着的麻串,大声吟诵着祖辈传下来的“麻串谣”: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洋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的菜,生了癞,我家的菜,上街卖!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挑一行,不够老娘尝一尝;我家的菜,挑一棵,全家吃得暖和和……
麻串谣咋一听上去感觉很自私,但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谁还会去计较呢?在那靠天吃饭的岁月,谁不渴望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啊。如今的人们,谁还会去相信麻串谣表达出来的狭隘意识呢。
夜幕下,田野边,到处是枯草燃起的红红火光,随着手臂的舞动,火光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孩子们兴奋地追着火光疯闹。那场面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气势。
如今,不少古老的习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变异,甚至消亡,但家乡人民“炸麻串“的习俗却丝毫没有改变。这一天,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善良的农人们都会手持麻串把子,出现在田边地头。
远远的,还没进村子,便看到了田野里一簇簇红红的火光,间或传来麻串把子里夹放的小爆竹被点燃的清脆声。
前些年,女儿还小,对这一元宵习俗不明就里。如今,渐渐长大了,今天在学校里也听老师介绍了这一古老的习俗,当她看到田野里点着的麻串把子,兴奋非常。她说,想跟爷爷一起,亲身体验一下炸麻串的感受,并且,写进自己的日记里。只是,待到我们回到家里,公公已经将我们家的炸好了。女儿见此情景,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赶紧的安慰着女儿,过了今年,还有明年呢。其实,长这么大,连我都没有亲自炸过啊。印象中,这一任务都是由家中的男人们去做的,女人们则呆在家里准备晚上的饭菜呢。
爆竹声声,不绝于耳!牛年的新春,就这样渐行渐远。过了元宵节,也就意味着一切恢复正常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的人们又开始为新一年的目标奔波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