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浴池

老浴池

及门之士散文2025-04-01 03:39:08
读初三时,我家搬到城里来。那还是80年代,全城满打满算才只有一家浴池,就在金三角商业城的北面道东,临街的一趟红砖瓦房。老少爷们爱洗不洗,都只能到这里来,别无选择。每逢晚上或周日,洗澡的人就会更多。洗澡
读初三时,我家搬到城里来。那还是80年代,全城满打满算才只有一家浴池,就在金三角商业城的北面道东,临街的一趟红砖瓦房。老少爷们爱洗不洗,都只能到这里来,别无选择。每逢晚上或周日,洗澡的人就会更多。洗澡费是5毛钱。5毛钱买不来什么东西,可在那时,已是不小的数目。父亲的月工资才几十块钱。花5毛钱去洗澡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是,如果我向家里要5毛钱,家里还是给的。
进了浴池,向工作人员交完5毛钱,领了钥匙,直接步入休息大厅,在这里可以更衣。大厅比现在任何一家浴池的休息室都大一些,类似于礼堂一样,大约有百余张床位。当时人们的洗浴理念与现在不同,重浴后的休息而忽视洗浴的过程,人们更愿意把这里当成一个茶馆或屋,可以聊聊天,身心得到放松。
座位跟硬座火车的座位一样,黑色皮革面,每人一张,大小只能容纳一人起卧,下面有抽屉,可以锁起来存放衣物。两张床位相对,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床头边上放有热水瓶,茶壶,茶叶,还有两个杯子。“小空间”挂有的白门帘,上面用红色的阿拉伯数字标明座标。每个小空间与别的空间若隔若连,保守而又神秘,仿佛里面的人都很羞涩的样子。也有将白门帘半开着的,大概是太热了,太闷了,系着浴巾,盘腿坐着,悠然地吸着烟。
时间停滞下来,一切都像凝固了的油画一样,不见喧哗,人们的眼神也是和善的,不含渣滓,人在这里还原到人性的本初。人们将自己钥匙的松紧绳缠在腕部,免得丢在池里,很人交流。脱光衣服后,低着头,羞涩地走进了水泥池子,用水试探一下水温,由于人多,在池中接踵而浴,所以得个找个空当才能下水。
池子有两个,一大一小,约有六七十平方米。人们基本在大池子里泡澡。小些的水更热,是给不怕热的人准备的。浴池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水蒸汽,化也化不开。空气不畅,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这些气体从你的口中呼出,再被我吸入,呼出后又被他人吸入,最终也闻不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气味。每人都成了这气味中的一个因子,每人都是一个味儿。卧在水池里,水波在周身泛起涟漪,每人的脸也都似曾相识,像在云里雾里。透过水蒸汽看屋顶的灯光,如同天外若隐若现的寒星,映照着人们粉润的面庞,映照着让人爱之不尽的一池热水。
洗澡的多数是老人,尤其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家中洗浴不便,能有这样一个温暖的浴池,可以在里面泡泡澡,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老人行动较慢,多坐在池边水泥宽台上,用手从池子里撩起热水往身上撒,偶尔也小心地下池子里,靠在一边或一角,手不离池边,免得滑入池中,闭上眼,水漫过前胸,直到颈部,一动不动,颤巍巍地哼哼着,偶尔抬一下眼皮,向前面左右的浴客点点头。他们一洗就是小半天,人来得越多,他们越不走,不像年轻人匆匆洗完就离开。他们看到青年人或少年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他们泡够了,就到休息厅喝茶或吸烟或静卧,休息上半天。约摸快到饭时了,他们穿好衣服,说上外面吃烧饼去,喝羊汤去,吃面茶去……
当时的经济条件差,没有更好的卫生条件,也没有可比性,只能如此。老话说“水不沾人”,意思是水可以洗涤污物,不会把污物重新带给你。仔细琢磨也一定道理。这么多的人每天在有限的水泥池子里洗澡,都还感觉洗得很干净、很舒服。多年后,小城也出现了淋浴,维系数年的老浴池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不过有的新浴池依然设有隔板和门帘,使每人的浴间形成相对隐蔽的单间,人们还是习惯把自己“浸泡”在远去的水泥浴池的年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