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费的故事
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学生们的生活费也就比较宽裕,一个月花上四五百块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我上学的那会儿是不可想象的。我是1996年秋季上的全寄宿制初中,十斤饭票外加两块零花钱就是一周的生活费。那时小
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学生们的生活费也就比较宽裕,一个月花上四五百块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我上学的那会儿是不可想象的。我是1996年秋季上的全寄宿制初中,十斤饭票外加两块零花钱就是一周的生活费。那时小麦便宜,十斤饭票只相当于十块多钱。一个馒头,一勺汤面条或米汤,一份素菜,都需付三两饭票,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早上、中午各六两,晚上八两,全吃面条,因为还要上两节晚自习,不吃饱再加餐反而更费钱。这种窘迫的生活直接影响了我的饮食习惯,参加工作后由于经常夜间加班变得更加顽固,以至于现在仍对灵宝人馍菜汤的晚餐方式极不适应,因为这种饭没有面条实在,饱得快消化得也快。当时喝开水要掏现金,一壶水一角钱。另外还要省出钱买作业本、墨水等文具。这就是那两块钱的用途。碰上头疼脑热就得到校医室记账。
但那时正值青春期,身体像野草一样疯长,总计不足十四块的生活费肯定填不饱肚皮。每周日下午返校时往往要带上八九个馒头和一瓶腌萝卜丝,于是怪异的现象出现了。在乡间黄土路上结伴前行的学生群里,便有一个格外刺眼,衣着寒酸且不说,背上还背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尼龙绳编织袋,里面放着馒头和咸菜。同伴们先是讥笑后来也就见怪不怪了:人家穷嘛。倒是路上的村妇们见了,会笑道:“瞧,学生群里有个‘过队伍的’。”于是引起大伙一阵欢快的哄笑,那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刺耳的笑声。所谓“过队伍的”,是指旧社会军阀部队的溃兵,战斗力不怎么的却惯于劫掠,因而总是袋满囊鼓。
在雨雪霏霏的露天食堂吃饭时,为了避免同学们看见,也为了获得足够的热量,我总是先把咸菜和掰碎的馒头放入饭缸后再买稀饭。但避是避不过的,有一次考完期中考试,几位同学商量着对钱撮一顿放松放松,邀请我也入伙,正想找理由谢绝时一位同学说:“他一星期十几块钱生活费,整天泡馍吃,你还叫他……”顷刻间热血上涌,忽然又想起了老爸的话:“咱家穷,攀比不起,要比就比谁学习好,比谁有出息!”那时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样的环境直接导致了我的双重性格,敏感、自尊、自卑、冷傲相互交织。
上高中后情况稍微好了一点,能领到五十五块生活费,也就是两周三十六顿饭和其他开销的总和,但也有紧张的时候,如果忽然取消了假日就得转借,借不来就得骑自行车跑回十七八里外的家中去要,有次取了钱急惶惶返校时差点出车祸。那时最爱吃的是学校南门的牛肉扯面,两块钱一大碗,厚筋筋的面、香喷喷的肉、油汪汪的汤上再放一些香菜或荆芥,面香、肉香、油香中飘着清香,醇厚筋道,香而不腻,味美至极,至今回味,犹自垂涎。那时往往是前九天省吃俭用,最后三天专吃扯面,可惜高二上半期搬走了,从此再也无福消受这美味。
2002年秋季上大学后生活费涨到了每月二百元。二百元对别人可能尚嫌不足,对我已绰绰有余。除了节俭,还因为洛阳饭菜特别实惠。洛阳人厚道,一份卤面只要一块五角钱,三块钱一份的盒饭,包括一份米,两素一荤三个菜,还有一份鸡蛋汤,米不够吃可以再添,直到2005年毕业前都是这个价。那时弟弟早已辍学打工,三年共计一万多元的学费大部分都是弟弟供的,而他也快到婚龄了,父亲终于说了,拿到毕业证后我就不再管你了。
我很能体谅父亲的苦心,从此开始探索自己的路。2003年初春散文《洛城雪》在校报文艺副刊发表,引起了文法学院一位老师的注意,在她和她的两位朋友的请求下,我成了三个孩子的语文家庭教师,分开教,每小时五块钱的报酬,我坚持了两年,靠着这些微薄的收入,我的生活费已基本能自理。更为重要的是,使我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检验与提高,先后成为校报记者和省作协会员,连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诗文,成为母校知名的文学青年。离毕业还有三个月就已找到了一份合适工作,随着职务提升,现在工资比刚参加工作时的四倍还要多,再也不用为填饱肚皮的生活费忧心了。
虽然这些小事早已时过境迁,但如今细细回想,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是的,没有寒微的生活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辛酸和磨练,哪有我的今天!饮水当思源,做人勿忘本,我会倍加珍惜,继续奋进,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