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山里的拜年
入乡了就得随俗。到了老家,自然就少不了按老家的规程做事。大过年的,第一个要紧事就是拜年,所有人都必须学会这个,都必须懂得这是家乡年味的一部分。电视上,晚会在肆意张扬着喜庆和繁华,动不动就会有一些不同身
入乡了就得随俗。到了老家,自然就少不了按老家的规程做事。大过年的,第一个要紧事就是拜年,所有人都必须学会这个,都必须懂得这是家乡年味的一部分。
电视上,晚会在肆意张扬着喜庆和繁华,动不动就会有一些不同身份不同群体的人出来给大家拜年,双拳一握,一脸笑容:祝全国人民怎么怎么的,尽是些吉祥话。于是,全国人民也就一下有吃有喝,眉开眼笑。家乡落后,家乡愚钝,不时兴这个,虽然也拜年,但总是一副土模样。憨憨的,就像不谙风情的我,一切按传统行走,礼数多而新鲜不足。
家乡的拜年要趁早收拾。腊月里备年货的时候,就要将拜年用的礼物计划好,准备好。去长辈跟前该拿什么,去亲戚家里该拿什么,大概准备几份,提前得有个谋划。有些礼必须是一致的,有些则可以随和些。最要紧的是需要感恩的那些,必须有特别的态度特别的礼品。这时候如果发现有大堆大堆购置礼物的,那肯定是新女婿。他们会把要登的门槛细细列个清单,然后全部备成一样的礼。他们的拜年可不敢太随意,得分门别类有条不紊,所以他们总是在忙乎的同时,会显现出很多的无奈。
画儿贴上墙,对联刷新了门窗,爆竹一放,年就开始了。这时候“先人”已经请进门,就在正堂桌子后面。敬上一炷香,供些好吃的,然后大家齐刷刷跪下来,磕个头,算是行了礼。拜年先拜的是先人,是亡者。过年了,大家要团圆,自然也少不了惦念他们,这第一份情理当由他们消受。当然,确切说这叫拜,还不能叫拜年,真正的拜年应该是在新年开始以后。
正月初一应该就是拜年的真正开始。早上起来清扫了院子放了开门炮,就洗脸刷牙净身,然后就献饭献茶献酒,就烧香磕头,将请进的先人安顿好了,就开始拜年。家里有老人,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坐在厅房炕上,慎重其事地等着晚辈们拜年。以前的人实诚孝道,就是五六十岁了,只要老人还在,就还算小的,就必须得磕个头,说些祝福话,算是拜年,哪怕自己胡子再长头发再白,这都是必须的。现在的人脑筋灵活,很多礼数都简化异化,不再墨守成规了,所以给长辈的拜年也开始简化,由最小辈代理。烧柱香,磕个头,对着爷爷或者奶奶大声喊一句:“爷爷(奶奶),给你们拜年了!”那被叫做爷爷奶奶的人便会笑咪嘻嘻地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一张一张数给他们。该怎么分该分几份,他们早就心中有数。这就是在本家本院子里的拜年,是可以不要礼物的。
接下来就是串门拜年。将年前就准备好的礼物一份份拿出来,烟酒茶,点心饮料滋补品,因人而异不一而足。不管进了谁家的门,基本都是那个程序。有老人的一般都要格外磕个头,提名叫响就是给他(她)拜的年。坐定以后自然就是喝茶喝酒一番番盛情。这先后程序,除了既定的辈分,那就是平日交往的感情程度。当然初一大多就都是本家或者最亲的长辈。
初二的拜年我们这边可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一般就是去丈人家,我们俗称姨父(岳父)家。这份礼当一般要厚重点,一则显示出嫁的女儿这如今也有了好日子过,二则也表示对娘家的一份真诚感恩。这个拜年,最好就是全家去,拖儿带女,大包小包,既显家庭的和谐,更示日子的丰盈多彩。岳父岳母的见了也自然心里舒坦,那鸡蛋呀就炒得黄生生的。
当然,新女婿这时候可就没有那么自在。他要拜的年太多,因而串的门也就最多。俗语说,新女婿的头狗的个球,是说新女婿这几天磕的头太多太滥,七姑八姨,远亲近友,只要是沾点亲的,就都得去,而且有多少长辈就得可多少个头。表面看,真的不值钱了,可事实上,他们拜年并不赔本。虽然说迫不得已跑的路很多,但他们会有收入。以前是五块十块的,现在行情有涨,都三十五十甚至一百两百不等了。大家会依据他拿的礼物给他头钱。所以,虽然他们很辛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最终还是最划算的。好在现在的交通便利,骑个摩托车就可以到处跑,要像前几年,再远都得步行,加上经常大雪封山,可就惨了。想节约?那可不行,山里规矩多,礼数重,那些长辈会专门睁大了眼睛看。迟去了都会挨骂,还敢不去?这是年轻人的拜年。
至于我们这年纪的人,虽然也出门进门就是拜年,但磕的头明显少了。主要是大家都觉得也一大把年纪了,跪一下挺累的,所以一些不太封建的长辈就干脆直接扶我们上炕就座,不再行那些规程。当然,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人给我们赏年钱。他们节约了钱我们省了劳顿,其实几得其便。久而久之,我们的拜年也就走向了简单,开始跟着时代进步了。
当然,家乡的风俗源远流长,厚实多样,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讲究。我虽然经常身临其境,但要想个准确说个透彻,还很难,特别是在这迷迷糊糊的酒醉之后。今日姑且就拜年习俗给大家介绍这些,还望有兴趣的朋友能替我拾遗补漏。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