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意的“错觉”

谈谈诗意的“错觉”

醮妇杂文2025-04-16 16:15:36
错觉,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人的感觉器官集中注意时所引起的“感知差”(心理学上的名词)。这种“感知差”多发生于人的视觉和听觉区域。视觉错觉常常因为动、静参照物不同,或是由于焦距过限以及
错觉,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人的感觉器官集中注意时所引起的“感知差”(心理学上的名词)。这种“感知差”多发生于人的视觉和听觉区域。视觉错觉常常因为动、静参照物不同,或是由于焦距过限以及焦点重合,人对映象(表象)把握不准等因素所构成。而听觉错觉往往由于某种声音的相似或者雷同,麻痹了人的第一信号系统,造成了人的分辨上的差错而导致这种现象。
当错觉这种心理现象诉诸诗歌时,它能自然而然地勾起人们的某种生活情趣,使人在揭示并领悟其中微妙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清人袁枚论诗,把这种由错觉而构成的诗境,统统归之于“悟境”。虽说有一定道理,却不免失之笼统。事实上,错觉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它不只在于“悟”——仅仅提供给人们认识价值,更有着感性因素的渗透,联想、想象等艺术思维的参与,进而延伸为“幻觉”的。细说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运动物理错觉。即在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方位的变化,由于动与静的混淆所造成的错觉。如梁元帝的“不颖行舫往,唯看远村来”;陈与义的“飞花两岸照船红,百日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都是袁枚说的“俱是悟境”。这种错觉表现尽管是真实的生活感受,但主观感情参与的印记不够明显,它主要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对“船动似岸移”的运动物理初乍迷惑,继而发生错觉,终于领悟其中微妙的认识飞跃过程,经过一番理性把握,从而使人们得到一种生活的启示和精神的逸悦。
二是静观物理错觉。即物我互为联想的直接参与。如李白的诗“连峰去天不盈尺”,“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物我静观,超越人的视觉限度所获得的映象的错觉,通过诗人的联想从而构成奇妙而独特的诗句。又如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贺的“晓月当帘挂玉弓”;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是人与“窗”、“岭”,与“门”、“江”,与“帘”、“月”,与“光”、“霜”处在同一条视线上,构成平而映象的重合,首先造成了错觉,其次是加进了诗人的联想,于是构成了美妙的诗的意境。不然,“窗含西岭”、“船泊门中”、“月挂帘上”,非但使人不可思议,也难起到醒目、愉人、悦性、悦神的作用。
三是集中注意并渗透着主观情感的错觉。这种错觉不仅在于人的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亢奋,更主要的是在物我观照之中,主观感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譬如唐代李益的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警墓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诗人因思念友人的心切,对屋外的动静注意特别敏感,伴随着作者那急于与朋友聚会的心情和悠思遐想,就必然地产生了错觉。即是风动门开,细碎的竹叶声,在主观判断上也会以为他的友人苗发、司空曙光临门庭。又如“细者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词),仲春季节,扬花如雪,它本与人的“眼泪”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那种离索愁绪,惜春心理的作用下,扬花点点反成了离人的珠泪。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移情说”,我们不妨说它们是人的主观感情直接作用下的又一诗意的错觉表现形式。
四是主观想象作用所造成的错觉。“九月寒砧催木叶”(沈诠期)。洗衣的砧声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忽见树叶落下,于是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钱钟书先生称之为“通感”),联想与想象产生错觉。九月时值秋深,落叶本与砧声无涉,而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却将“落叶”与“砧声”构成了因果关系,使人读来别具情趣。“朝阳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天阴雨湿,主人幽居简出,门户少人问津,院落绿苔自生,庶几长上台阶是有的,而爬上人衣来则未免有些夸张。但只有合掌归佛的王维,才能够在那种静观默识中体察到绿苔惊人的生长速度,从而借助想象产生这种错觉。修辞学上把这种以主观想象为特征的错觉称之为“拟人”,就是因为这种错觉于静观默识之中,借助人的想象的主观随意性,赋予外物(或客体)以人的生气的灵机。
五是在主体强烈的感情作用下,随情飞想使错觉升华为“幻觉”。如果说“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玉川子)已经是思人感物,错觉成幻的话,那么“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李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词)刚达到了物我会意,知己相逢的程度。而辛弃疾“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将自然人化,使松树具以人情,至于动手扶将醉倒,不更是错觉升华为“幻觉”的极致么?然而只有注意到人错觉乃至幻觉的再现,而无视诗人的联想与想象,特别是他晚年极度苦闷的思想感情的作用,这种幻觉就韵味索然了。
由此可见,错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当它化为诗扉时,又给人们以精神享受的赐予和艺术韵味的奉献。杜甫说“春水船是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春江如练,水天一色,空明澄澈。泛舟江中有如遨游太空,令人心旷神怡。老年昏花,观花似在雾中,但却“烟雾蒙玉质”,似真非真,美不胜收,令人陶醉自乐。错觉一经诗人点化,竟有如此浓厚的诗情画意,它难道不会引起我们深究的兴趣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