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石评梅的悲情

民国才女石评梅的悲情

哀识散文2025-09-12 05:21:04
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就听人粗略讲过才女石评梅和高君宇的感人爱情故事,可是,直到如今,我才有机缘比较细致地品读了这个故事比较具体的原委。石评梅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是五四时期有名的才女,她的诗歌和散
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就听人粗略讲过才女石评梅和高君宇的感人爱情故事,可是,直到如今,我才有机缘比较细致地品读了这个故事比较具体的原委。
石评梅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是五四时期有名的才女,她的诗歌和散文凄婉而真切,与冰心、林徽因等齐名,而高君宇则是五四运动时北大的学生代表,既是学生运动中热情彭湃的急先锋,也是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的新人。
石评梅与高君宇又是山西同乡,在北京的一次山西老乡的聚会上,二人相识,交谈甚投机,不觉爱心萌动,碰撞出火花。
1923年秋天,石评梅收到了正在西山养病的高君宇写来的一封红叶信,上面是两行题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心有灵犀的石评梅,心动了,可是,在错了的时候遇见对了的人,也足够令人痛苦了,刚刚愈合的失败初恋的伤口又血淋淋地展现在她的眼前。
当年石评梅孤身在北京求学的时候,父亲担心年幼的她吃亏,曾经辗转托一名姓吴的青年照顾她。举目无亲,又正值青春妙龄的她,通过一段时间交往,很自然地投入到了对方张开的爱情怀抱,她将纯真美好的感情完全交给了对方。可是,热恋不久,她却绝望地发现对方居然是一个有妇之夫。显然她被对方欺骗了,少女的纯真爱情梦被无情地撕碎,遭到致命伤害的石评梅便发誓从此抱定独身主义,绝不再涉足所谓的爱情。
遇到高君宇后,她死了的心不由自主地复活,可是,那些障碍却不能令她视而不见。尤其是高君宇在乡下还有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妻子。又是一个最令石评梅忌讳的有妇之夫,哪壶不开提哪壶,也许活该他们的爱情多周折吧?
联想到自己的那些锥心的伤痛,她不想亲自给高君宇的妻子也造成同样的伤痛。对于错失与高君宇的良缘,她只能“恨不相逢未娶时”,所以,她“宁愿牺牲个人的幸福,而不愿侵犯别人的利益,更不愿拿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她毅然决定忍痛割爱——拒绝高君宇。
石评梅痛过之后,便在那枚写着高君宇心迹的红叶的背面,含泪违心地写下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的话,以示拒绝。
到此,如果高君宇能够知难而退,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感天地泣鬼神的悲情故事了。对于高君宇来说,爱情偏偏比革命重要,以致他遭到拒绝却依然痴心不改,撞了南墙并不打算回头。
1924年,他回到家乡,与包办婚姻的妻子离婚,终于获得了自由之身。
于是,高君宇从广州给石评梅寄去了一枚象牙戒指,表明他将遵守“冰雪友谊”的坚定决心。
出奇的是,这一次,石评梅却终于打开了紧闭的心扉,把象牙戒指大大方方地戴在手上,准备接受高君宇的爱。
然而,命运却又一次重重地捉弄了石评梅。
不久之后,高君宇陪同孙中山参加国民会议的时候,操劳过度,咳血住院。就在石坪梅决定要把自己完全交给他的时候,高君宇在手术第二天遗憾地去世了。
这个意外,对石坪梅犹如晴天霹雳,寸肠欲断。那一时那一刻,万般的后悔,后悔当初自己没有接受他的求爱,如今阴阳两隔,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原本该是浓烈的爱情,被她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了心里,当高君宇离开,却让她对他的爱瞬间爆发,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石评梅将爱人葬在北京郊外的陶然亭,亲手在墓碑上写下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她还写道:“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失去了爱人的石评梅,不但常常去高君宇目前洒泪,而且,文思如泉涌,写下了无数催人泪下的爱情诗篇。
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年以后,年仅26岁的石评梅也因患脑膜炎而离开了这个爱恨交加的世界。遵从她“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朋友们便将她葬在了高君宇的旁边,这对生时不能举案齐眉的苦命的鸳鸯,终于得以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相亲相爱。
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爱情,尤其是石评梅的执着专情的确堪称历久弥新的爱情佳话,尤其是那段爱情的悲剧性结局更具有经久不衰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也应该是至今都不乏缅怀石高之人的原因所在。然而,联系历史冷静地思考一下,还是不得不承认,石评梅仍未避免成为新旧时代交替阶段旧时代爱情婚姻的牺牲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石评梅的青年时代正处于五四时期,她接受了大量的包括追求爱情自由在内的很多新思想,所以,她才勇敢地与父亲委托来照顾她的吴天放全身心地自由恋爱,可是,一旦当她发觉吴天放是一个有妇之夫,她又立刻不由自己地被拖回到封建的樊篱不能自拔,以致,她将这个阴影带到她与高君宇之间,则一直延误了与高君宇的秦晋之好,而且,高君宇如果不是被包办婚姻坑害,也不至于得了致命的肺病。所以,如果说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是一个大悲剧,那么也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假如,石高生逢今朝,他们的故事肯定就是另一个版本了。
说到底,终归还是忍不住为这对有情人的生不逢时而扼腕叹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