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的梦

谁偷走了孩子的梦

掺掺杂文2025-04-21 22:42:04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美国的教师,有一次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们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这时,一个叫杰克的孩子兴高采烈的写开了,用了整整半夜的时间,写了七大张纸,详尽的描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的教师,有一次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们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这时,一个叫杰克的孩子兴高采烈的写开了,用了整整半夜的时间,写了七大张纸,详尽的描述了他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将来有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个牧马场,他描述的很详细,并画下了一幅占地200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厮,跑道和种植园,还有房屋建筑和内平面图。
第二天杰克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交给了老师,然而,作业批下来时,这位老师却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一个大大的“F”(差),并让杰克去找他。
下课后,杰克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F?”
这位老师打量了眼前的这个孩子,认真的说:“杰克,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的很认真,但你的理想离实际太远了,太不切实际了,要知道你父亲只是一个训马师,连固定的家都没有,经常搬迁,根本没有什么资本,而要拥有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的钱吗?”这位老师最后说,如果杰克愿意重新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可以重新给他打分。
杰克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注意吧,不过要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
杰克一直保存着那份作业,那份作业上的“F”依然很大很刺眼,正是这份作业鼓励着杰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创业的征程,多年后杰克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当那位老师带着他的30名学生踏进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牧马场,登上这座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建筑物时,流下了忏悔的泪水。“杰克,现在我才意识到,当时我做老师时,就象一个偷梦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梦,但是你的坚韧和勇敢,使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
看到这里,颇多感慨:曾几何时,我们也这样残忍的偷走了学生的梦?
在学校时常听到如此对白:生:老师,这道题有好多种解法,还可以这样做……
师:太复杂了,不切实际,你能保证其他同学都能弄懂吗?
生:红红的太阳象金子。
师:红红的怎么会是金子?(好像有比喻句这一说法吧,可老师一个红X就搞定了)
生: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
师:从右边起……(课本上有个从,不能丢掉)
……
有人说:老师是园丁。园丁的职责是什么?是灌溉花朵。可我们这些园丁们真正用心去去培育花朵了吗?会不会在自己的不经意间,把孩子刚萌生的幼芽剪掉?会不会用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固定了学生想象?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成了一句空话?
前几天在帮一年级的女儿复习时,发现这样一道题:例:(绿油油)的小草
()的大海,()的玉米,()的雪。
要求填ABB的句型。我是这样想的(蓝莹莹)的大海,(黄澄澄)的玉米,(白皑皑)的雪,可惜这些都不是她们学过的字,我在想,为什么非得把孩子局限与ABB句型呢?为什么不可以填(蓝蓝的)大海,(金黄)的玉米,(白白)的雪呢?
当然,题目不是老师出的,出题的专家们考虑到孩子的所掌握的知识面了吗?
今天的一年级数学期末测试有这样一道题:77分=()时()分,这叫单名数换复名数,是四年纪要求掌握的内容,而出现在一年级的试题里。试问出题的专家们:孩子的逻辑思维能跟上你们的步伐吗?当然,有少部分学生能理解,那么多数学生怎么办?
我们总是一味抱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想法真多。可我们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吗?
现在的教材改来改去,二年级做的是六年级的题,试问:六年级的孩子们改做怎么样的题?
为什么初入学时,孩子们都喜欢读书,年级越高,读书的兴趣越低?(当然这只是大多数)老师们不知道,家长们也不知道,那些编辑教材的专家们知道吗?
谁偷走了孩子们梦?应该反省的不仅仅是那位教师,还有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你,我,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