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
每一堂语文课,几乎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哪些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又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
每一堂语文课,几乎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哪些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又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的角色已完全转换,他们与学生都同是真理的追求者、探索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不同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帮助者。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调整并适应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不再是自己一手包办,填鸭式的给学生满堂灌输死板的、机械的、符号式的知识,而应该引领学生自主去获取知识、建构知识、追求真理。从这一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担当如下角色:
首先,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既然是“伙伴”,就必定是声气相通、亲密无间的,既然是“伙伴”,就必须真诚的、推心置腹的、平等的、亲切自然的、民主的、自由开放的进行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其实就是精神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这一过程应该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开诚布公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学生只有把你当好朋友了才愿意对你说,敢于对你说,真心的对你说,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轻而易举的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对话氛围,才能与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深层次的谈话,从而真正的将新课标阅读教学中强调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
语文课堂最忌话语霸权。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霸气十足,甚至是板着严肃的面孔,俨然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思维和个性也因此被压制和束缚,表达也因此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这就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是散发着温存的人格魅力的,她应该是温柔敦厚、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亲切自然,对学生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和心灵,在惬意的畅谈中获得审美的享受、精神的食粮、人文的关怀;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可能成为让人神往的心灵之约、心灵之旅,让人受益不尽!回味无穷!
其次,语文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帮助者。语文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益友,更应该是良师,语文教师不仅应懂得建构阅读教学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倾诉的对象,更应该懂得把学生往知识的纵深或认知的高峰引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体会、理解,他们的理解甚至是张扬的、有个性的。但是拘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缺乏,知识结构及层面的单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是肤浅的、不够深度的,甚至是与作者表达本意有偏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及时纠正、点拨、提升。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实际上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思想的启迪的过程,其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言,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更应该从文本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适时创设情景,抛砖引玉,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及时提升学生的感悟及思考,让学生真正深刻的理解文本,抵达作者的心灵的彼岸,从而获得高层次的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本人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白居易的诗歌《池鹤》的: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指引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力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踊跃发言,交流对诗歌的感悟、理解,并鼓励个性化发言。大多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诗歌的描写,从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心灵美等方面去解读丹顶鹤的孤高品格、超凡风姿。而本人觉得学生的理解是不够深刻、不够层次、不够全面、也是缺少美感的和韵味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评价、点拨与提升——本人认为,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在末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而让全诗意境呼之欲出的词是“青田云水”。阅读教学中,本人就抓住这最美也是最关键的词大作文章,以此作为引领和提升学生解读这首诗歌的突破口:首先,本人拓展学生的思维:“青田云水”让你想起以前学过的哪一句诗歌(“一水护田将绿绕”)?并让学生反复吟咏这一让人引发美好想象的诗句,让学生一边默念一边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到青田云水的世界。其次,让学生用最简练、最诗意、最有文学色彩的语句把自己想象中的青田云水的境界描绘出来。之后,本人再顺水推舟,深情讲述:青天云水——这里碧野万顷,苍苍翠翠,一望无际;这里行云流水,清澈透亮,蜿蜒曲折;这里轻风吟唱,忽远忽近,迂回缭绕……这里的一切返璞归真,自然和谐,赏心悦目;这里让人感觉天人和一,宁静淡泊,这样的境界远离喧嚣、远离尘世,远离纷繁复杂、勾心斗角的官场,所以,厌倦了官场的尔虞吾诈,厌倦了政务的繁忙而身心疲惫的诗人必然对之极度的向往,然而,对作者而言,这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所以,诗歌中的一个“遥”字渗透着作者想归隐却又不能及,对仕宦生活厌倦而又无奈的复杂、矛盾的情怀。
而为什么诗人向往归隐却又不可得呢?为什么他没有庄子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与逍遥?没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与超然?这是值得花时间好好探究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后上网查找有关白居易的资料(包括生平事迹、思想、作品等等),更深入解读白居易其人,并整理成专题性的文章——就这样,本人抓住诗歌中最传神的一句诗、一个词、一个字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去解读文本,解读作者,抵达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获得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启迪,从而掀起语文教学的高潮。
总之,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更应该犹如智者、犹如航灯,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