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孔子读后感

雷人孔子读后感

阐扬杂文2025-07-16 12:16:56
站在新华书店中国哲学书架前,一大片的佛道著作把我吓得不敢伸手取一本下来拜读,那一挂深沉厚重的封面颜色像是故宫的墙,森森然,凛凛然。目光扫过,突然,被一抹黄色吸引住。明黄明黄的,象皇帝的袍子。谁这么大胆
站在新华书店中国哲学书架前,一大片的佛道著作把我吓得不敢伸手取一本下来拜读,那一挂深沉厚重的封面颜色像是故宫的墙,森森然,凛凛然。目光扫过,突然,被一抹黄色吸引住。明黄明黄的,象皇帝的袍子。谁这么大胆敢穿着黄马褂就出来了。弯腰一看,书脊上写着“雷人孔子”四个大字,作者老蔀。
书封上这样介绍孔子:2500年前70余国的求职经历,“被跳槽”的第一人。他既是中国对外的官方名片,又是封建思想的替罪羊;他既是一只特立独行的丧家狗,又是具有奇妙思想的设计师;他既是口味刁钻的美食家,又是毛皮大衣的收藏家;他既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又雷厉风行,杀伐决断……
先不说这个说明是不是多接近现实,是不是太多的笑侃,但一下子把孔子从圣人的牌位上拉下来当作平常人那样去看去谈,总是让人觉得亲近又舒畅。
我一直是个盲从者,只要是别人号召的,说是好的,善的,我都会不动脑子地去跟随。最典型的就是小时候老师让抄什么名人名句,看什么名人轶事,我都很当真,把那些句子当人生信条。尤其是孔子。那是圣人啊。能在槛外遥望一眼圣人的光辉那就是我很大的荣幸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子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学会批判着学习,学会在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看事。何为圣人?圣人是人吗?圣人的话就应该听之学之?孔子的实用主义到底是功利的,还是高尚的呢?
读“雷人孔子”让我大笑N回,并不是作者写得多好,而是正好与我的心思相同。作者把孔子写成了一个热衷仕途的俞敏洪。办学是孔子维持生计的手段,从政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和梦想。俞敏洪把教学当成事业来做,孔子把办学当成从政的踏板,虽然机缘巧合让他一直没能再踏板上往外大步迈出去,只走了一小步,又被赶回来,继续在踏板上张望。虽是如此,我觉得孔子比象一个老师更象一个政客。
应该说孔子是一个内心非常健康的人。甭说孔子有了那么大的成就,即使他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能让我们这些被欲望折磨的变态的人崇拜上几千年。孔子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一直为这个目的在努力,充满智慧的努力。一个三岁丧父的穷小子,没有任何的背景,要不是内心和脸皮超强大,估计早成了战国的草芥,无人理会。孔子的自强自立在纷乱的战国尤其显得卓尔不群。那时候能接受教育的大部分是贵族,平民们能吃饱肚子就好了,没有什么大追求。孔子却不同,他虽是贵族后代,父亲也是鲁国的武官,算是个官宦子弟。但老爹死得早,自己和老娘被老爹的正室赶出门了,跟一个要饭的小孩没啥区别。可孔子知道身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礼仪,将此作为成功的突破口,真是有见识。
孔子有一个非常有条理的头脑,把个学校办得风生水起。凭他一人之力,能做成这样,实在不是一个平常人。孔子把能利用的全利用上了。作为一个老师,他用口头表扬笼络住一批优秀学生,又用女儿和侄女揽住俩有背景有前途的年轻人。孔子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生活和进入仕途的保障。周游列国的时候若没有学生们,孔子早就被打死或者饿死了。年老的时候若不是有子贡这些学生,他也不会安度晚年了。不知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不是孔子说的。
若是把俞敏洪放在战国说不定也是一个圣人。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夸俞敏洪多牛,而是说时代造人,时势造英雄。孔子为了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为了铺平进仕途的道路,为了令人瞩目,他为学生们制定了很多规矩,比如《论语》中的那些。孔子自己做没做到,咱们不知道,也没人记录,只是知道他的规矩被千百年来的统治阶级所喜爱和推广使用。一个朝代一个社会一个秩序,但孔子的语录却成为很多朝代很多社会的秩序规范,这可真能称为“圣人”了。
对了,孔子也不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有时候也很纠结。你看啊,他一面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简朴还不改志,一面又在说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连肉切的不方正他都不屑得吃。那会社会资源还很贫乏,他老人家竟然如此浪费粮食,真该让李绅把悯农诗扔到他脸上,让他好好学习下。他一面说君子应如何坦荡,一面又在背后说宰予的坏话,真不像个大教育家。
当然了,孔子在大多数方面都做得比我们普通人好。至少他是一个领路人,领着中国的道德界文化界教育界走了几千年了。再说了,孔子自己也没想当啥圣人,他就想当个大官,施展一下抱负,也施展一下报复。反正咱们知道他一当了官立马把当初和他竞争办学的少正卯给干掉了。他五十一岁当官的时候,他的大娘早死了,若还活着,不知道他报仇雪恨不。那一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话不知道是不是老先生说的,要是的话,我先和他浮一大白。
孔子不是一个具有深刻同情心和善良心的人,颜回死了,他不肯贡献了棺椁;公西华被公派出国,冉有多给了他娘点口粮,结果被老先生一顿臭骂。君子爱财,守之有道。中国的慈善家这么少,也是老先生的影响吧。
咱们中国最擅长制造圣人和楷模,这不算什么毛病,但是把圣人和楷模的缺点都屏蔽掉,让咱们普通人在圣人和楷模面前都自卑得恨不得打自己两巴掌,这就很不好。这应该是国人心理扭曲的很大一个原因。
读了这书,我才知道古代的丧事是要穿纯白的,结婚是穿黑色衣服的,和咱们现在正好相反。不知道这方面为啥没严格执行圣人的规范呢?
这书把孔子写的象咱们电视里报纸上见的某某人,某某人。会让你更觉得圣人形象是炒作加包装出来的。当然老先生肯定比那些参加海选比赛出来的偶像要好上几千倍几万倍。他做的形象代言人不是某产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秩序。估计这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六合八荒只此一家。老人家在泉下估计早乐得七荤八素了。
此书甚好,看着有趣,足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