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时三刻
随着各种文化的互相渗透,我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在度量衡上,我们早已采用公制了。如尺早已被米(最初称为公尺)取代,斤早已被公斤取代。在单位换算中,我们发现,我们国家的单位往往都很小,如3米=
随着各种文化的互相渗透,我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在度量衡上,我们早已采用公制了。如尺早已被米(最初称为公尺)取代,斤早已被公斤取代。在单位换算中,我们发现,我们国家的单位往往都很小,如3米=10尺;1公斤=2斤。由此使我们觉得很没面子,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这么小里小气?使我们的度量衡单位较人矮三分。我们有没有大气的大尺度单位呢?所幸的是,还真有,那就是时(通常叫时辰)。我们的1时等于公制的2小时(我们称其为小时,正是因为它的单位小)。这回我们总可以扬眉吐气一回了。我国古代用十二天干将一日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如子初、子正。具体为,子时23~1时,丑时1~3时……。依此类推。其中,午时为11~13时。这种时辰计时法,有些以日常用语形式保留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午,就是午正时刻,亦即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有如子夜,就是半夜。再如,点卯,反映了古代点名的时间。按规定,卯时为5~7时。由此可见,古人上班时间比我们现在至少要早1小时。
与12时辰并行的计时方法还有“刻”,因此我们现在说几点几刻的刻,并非舶来品,即英文Quarter的译音,而是地地道道的国货。古时无钟表一类的现代化计时工具,那时我国是用日晷和漏壶两种方法作计时器的。日晷,实在石板上(有圆的、有方的)画一圆圈,圈上画上刻度。圆心处打一个圆洞,插上一根棍,将日影投在刻度上,用以计时。漏壶是在一个壶中用的铅坠之类的东西将一根箭杆(上刻有刻度)浮在水面上,随水面升降,箭杆上下移动,看刻度的位置,定时间(可以向壶中均匀注水,也可由壶中向外均匀漏水)。无论日晷还是漏壶,都离不开刻度,由此“刻”就产生了。
据有关材料介绍,课与时辰不是配套产生的,故两者配套使用时,就产生了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古时,将一日划分为100刻。东汉时的《说文解字》中就记载有:“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但100刻除以12时辰,除不尽。为克服上述缺点,古人也作了些改良工作,曾一度改为108刻、96刻,以便能被12整除。遗憾的是,也许古人太守旧,就是不接受(尽管明显的不方便),上述改良措施,都施行不久就遭废弃。直到清初,才搞定一日96刻,直至今日。因此,清代以前的漫漫岁月中,除了有几十年用过108刻、96刻外,其余时间均为一日100刻。
据介绍,古时的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12时。由于100刻被12除,每时辰为8刻,另余4刻。据介绍,这余下的4刻采取了类似“闰刻”的方法处理,即相当于现在的0~12时期间加2刻,12~24时期间加2刻。如此处理,则午时三刻,正好为现在的12时整(本人参阅了几本书,具体如何搭配的,几本书中均未说清)。显然,正午太阳高悬,此时做事,最为正大光明(也有这样一说:午时三刻,阳气最盛,此时行刑,最能避免鬼神纠缠)。故此,古时处决人犯,选在午时三刻(常听见说书人讲“午时三刻,开刀问斩),以示被杀者死而无冤。但真正有无冤屈,只有天知低知你知我知了。含冤而死的在我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