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的沟通

不敢苟同的沟通

道蓺杂文2025-10-01 08:04:14
拜读2008年5月14日《中国教师报》C1版“深度访谈”栏目刊发的该报记者就“素质教育解决方案”问题对湖北第二师范教育与信息管理科学系主任熊华生先生的专访文章,对熊先生的真知灼见我颇为叹服,也十分赞同
拜读2008年5月14日《中国教师报》C1版“深度访谈”栏目刊发的该报记者就“素质教育解决方案”问题对湖北第二师范教育与信息管理科学系主任熊华生先生的专访文章,对熊先生的真知灼见我颇为叹服,也十分赞同熊先生的“素质教育要先‘破’后‘立’”的观点。
当记者问及:“山东规范办学后的事实也证明,课外补习班也在升温。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时,熊先生承认“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他说:“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国内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主张限制学生在校时间,禁止节假日补课,让儿童拥有更多的校外时间。
问题是一旦延长了校外时间,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很可能是升学竞争的主战场由校内转移到校外,学业负担依然沉重,中小学生仍未脱离苦海。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这种情节早就上演。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对待学校的态度。
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双重影响,中国家庭过分学校化,已不可能为儿童提供足够的休息、娱乐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家庭荒疏了自身的责任,学校功能只好随之进行调整,承担家庭所推卸的那部分责任。……
儿童的彻底解放,要求学校、家庭、社区都成为儿童乐园,这在目前只能是一种理想。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在学校里保障儿童的休息和自主活动时间,把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下来,让学校率先成为儿童的乐园。
让学校既成为学习的场所,也成为生活的地方。具体来说,可将学校时间分为教学时间与自由活动时间。……
一旦学校真正成为儿童生活的乐园,那么,延长在校时间,寒暑假让学生到校,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家长、儿童与学校同意,且在一定的限度内,延长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让儿童多来学校活动是有益的。”
熊先生这番话中的“家庭荒疏了自身的责任,学校功能只好随之进行调整,承担家庭所推卸的那部分责任”和“要求学校、家庭、社区都成为儿童乐园,这在目前只能是一种理想”,正是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致命弊端之所在!
首先,对儿童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当家庭和社会都在极力推卸本应承担的那份责任时,学校却要争着或者被迫来承担,这是对作为祖国未来的孩子们的强烈责任感吗?还是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推卸的纵容或推波助澜?
我们这些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当我们请家长到学校来协助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时,我们的不少家长竟会找出种种理由不予前往配合;如约来校的家长,又有不少或极力庇护孩子的不足,或为孩子的错误“据理”辩解。这不仅仅是在与学校教育唱对台戏,更重要的是在推卸他所应该分担的那份教育的责任。
现在的家长似乎都特别忙,有的甚至成年累月地在外面奔波,根本顾及不了孩子的教育。缺乏交流而引发的亲情缺失,这在对孩子教育、成长的问题上,令人担忧的同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前一时期,就双休日“学生留在学校还是回家”的问题,我们分别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9%以上的学生不愿留在学校,理由是“不自由,没意思”、“有像总被关在笼子里的感觉”;99%以上的家长愿意孩子留在学校,理由是“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回家没法管理”。
在与部分家长进行过面对面交谈中,我们吃惊地发现,绝大多数家长一年365天巴不得让孩子天天呆在学校里。有家长坦言,“孩子在学校里是否学习,这无关紧要,只要有人替我们看管,我们就放心”、“家长都不希望学校放假,社会上都说,只要学生一放假,家长就头疼、天下就大乱”。
倘若学校承担起本应由家庭和社会承担的那份责任,习惯性的依赖要到什么时间才会结束?
再者,如若按照熊先生所言“寒暑假让学生到校,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家长、儿童与学校同意,且在一定的限度内,延长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这是否认真而冷静地考虑过学校的管理问题呢?——学生活动的安排、组织,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的保障,这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倘是寄宿制学校,会牵扯到更多的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炊事人员、等等,我们是否要撇开国家劳动法,让我们的教师在平日延长的时间里、星期天、节假日都做义务奉献?
在目前中小学办学经费普遍不宽裕、又严禁“乱收费”的情况下,在平日延长的时间里、星期天、节假日,因为学生在校所导致的额外水电费如何解决?
在尤其重视安全的今天,我们中小学教职员工都有了“大门一开,责任无限”的共识,如若星期天、节假日都把学生留在学校,又要学生自主活动,安全问题就势必要成为教师额外的体力劳动之外的巨大精神压力,不出问题则已,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必然作为被告的学校,其赔偿支付从何而来?
这些现实问题,是否也应该作为推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研究的?
让学生回家与父母有更多时间的亲情交流、到社会的大染缸里有更长时间的浸染,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而绝不该视为学校在推卸责任。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当或谬误之处,敬请熊先生在内的诸君、同仁批评指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