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与否,是个问题

文理分科与否,是个问题

不了不当杂文2025-09-03 00:03:14
院士杨叔子要求他带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诵《论语》,以及老庄的有关章节,并说若一个搞研究的人连祖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都不掌握,无助于今后的研究。随后,就有人尖锐地指出:过早地文理分科,会导致民族素质的下降
院士杨叔子要求他带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诵《论语》,以及老庄的有关章节,并说若一个搞研究的人连祖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都不掌握,无助于今后的研究。随后,就有人尖锐地指出:过早地文理分科,会导致民族素质的下降。
从现在的国学热,到院士要求博士生读《论语》,再到专家学者提出的过早地文理分科不利于国民教育等振聋发聩的呐喊,足见公众对中学文理分科的置疑程度。对过早进行文理分科导致什么样结果的反思,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更加趋于理性,更加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康的心智模式的锻造。
据说国外没有文理分科的现象,他们对我们中学进行文理分科很不理解。
当然,分与不分、什么时候分等,不能盲目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分有分的道理,不分有不分的缘由,这恐怕和教育理念、文化背景、教育机制、人文环境、素质需求等许多因素有关。
从“术业有专攻”古训的角度考量,分科能使人更专心与精心于某一领域,更能培养出专门的人才。并且人的精力与时间总是有限的,若什么都学,什么都研究,什么都涉及,其结果可能只是泛泛而论,泛泛而思,泛泛而做,最终成为不了精专的人才。虽然历史上不乏在许多方面和领域都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但天才毕竟是少数,就一般常人的能力与精力而言,穷尽一生的时间与能量也仅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
说了半天,读者也没明白鄙人对文理分科持怎样的态度,仿佛分也无妨,不分也可以似的。
其实就我个人的经历和自己的经验,还是不赞成文理过早地分科,尤其是中学时代。中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培育国民素质的最重要的手段,是普及各种知识的最好的时期。既然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则不应该分科学习,以便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文化知识与科学知识。这对培育人的心智模式,培养人的人文素养,是非常百利而无一害的。
我特别佩服那些著名的科学大师,学术大家。他们除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之外,还对文学,美学等有真知灼见,思维缜密,文采飞扬,旁征博引,纵论古今。听人家做报告,看人家的文章,即使是纯学术文章,也能给你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字里行间渗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高超的文学修养的光芒。而有些人的文章则让人读了觉得干干巴巴,缺乏生动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想当年自己在中学时代,我们是到了高二就开始分文理科。自己理科成绩一般,已经上了大学的姐姐建议我学文科。但当时我觉得历史地理等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且升学的难度大,所以就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文科班。但我仅在文科班呆了三天半后,就死活非要去理科班。为此,还被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训了一顿:“你以为这是你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接连考了两年的理科,但终因数理化成绩太差而不能如愿。最后一年,自己发奋学习文科,最终圆了大学的梦想。看来,这人适合干什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事,违背了这规律,肯定会遭遇挫折,人的有的时候还是应该相信几分宿命的吧。
这样一来,自己是个理科与文科都曾经学过的人,文也好,理也好,都能有一知半解的知识,这对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实在有点因祸得福的意味。不至于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知文,都涉猎一点,都掌握一点,使自己的知识面不太局限,比较宽阔,实在是有益于自己的工作。自己也在工作与生活中偿到了许多甜头。从自己的经历来说,中学分科学习实在有点儿过早,应该推迟到大学里再进行分科比较合适。
有关过早分科学习的言论已经影响到了中学,比如,正上初中的儿子说,他们学校老师说没有主科、次科之分,每科都要学习好,都要求掌握,并且每科的成绩都计算在总成绩之内。但愿这样的要求一直延续下去,并且促进教育机制的改革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切实搞好基础教育,培育合格公民,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这对于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实在是有益之举,利国利民,福荫千秋万代。
文理科分与不分,什么时候分,实在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