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的乡村教育

话说中国的乡村教育

祝祠杂文2025-05-17 09:31:57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目睹过大量的农村子弟因贫困所迫,不得不终止学业,有高中学生,也有初中生,甚至还有小学生。20世纪70年代初,我开始读小学一年级,那时候的报名费才不到2元钱,我母亲卖20个鸡蛋或者卖只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目睹过大量的农村子弟因贫困所迫,不得不终止学业,有高中学生,也有初中生,甚至还有小学生。20世纪70年代初,我开始读小学一年级,那时候的报名费才不到2元钱,我母亲卖20个鸡蛋或者卖只鸡就可以缴我读书,(可惜现在读小学一年级也要卖到20只鸡的价钱才能够缴费报名,读初中的就要卖一只大猪的价钱才能缴费,读高中的就要卖一只大牛的价钱才能缴费,尽管现在实行了‘义务教育’)。我们乡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那时,我姐姐读小学五年级时,成绩还可以,但我当教师的父亲就是不让她读完小学,还说:“看看别人家的女孩子,有多少个人像你一样能读到五年级,有些女孩子连小学一年级都没读过,我是很对得起你了。”父亲所说的也符合事实,在当时,尽管读书缴费并不难,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乡村孩子与学校无缘,尤其是女孩子,家长们认为,让自己的小孩帮自己干点家务,或帮生产队放牛,比读书实在得多,而女孩子长大后都是别人家的人,就更不值得花这笔冤枉钱了。因此,我父亲也决定让我姐姐回家放牛,不管我姐姐怎样哀求,我父亲就是铁了心不让姐姐上学。我姐姐还是瞒着父亲,把她平时卖废品所得的钱,到学校缴了学费,就这样,姐姐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成了放牛人,9点左右,吃过早餐,再去上学,午饭后,又去放牛。好在老师知道真相后,允许姐姐这样做。我父亲也被姐姐的意志所感动,第二年,允许她继续完成了小学、初中学业,就再也不让她读下去了,尽管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我从小学到初中的每一个班里,女生所占的比例不到20%。
如今,中国的农村教育条件尽管有所改善,但仍有许多令人心疼的地方。农村的教育经费本来就少得可怜,却还要遭受行政部门的蚕食。看看韩扬、丁伟写的《天凉了,别凉了老师的心》(1993年12月17日的〈南方周末〉),真是令人心碎,文章写到一位老教师面对记者声泪俱下,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欠过老师的工资,‘文革’那么混乱,老师的工资也没有停发过。今天经济发展了……却开始向老师欠账了……”十年过去了,这种现象依旧存在。一些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出现大量的老师流失,尤其是在农村。另一方面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公仆们”的小汽车却有增无减。老师的大量流失,更加剧了学生的流失,“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在那里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可是,我们教师中有不少极端自私自利者,性格粗暴者,知识水平浅陋者,无敬业精神者。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高素质的教师大多往城里跑,或往发达地区跑,大胆的去经商,有门路的走官场。而农村的教师本身就有很多从民办转为公办的,从感情上来说,他们为农村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客观来讲,这些从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绝大多数是靠关系混入教师队伍的,其教学水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都可大打折扣。因此,在农村教育中,出现许多奇怪的事,有教师对做错作业的学生,要罚款,或者重抄几十遍到100遍,对迟到、旷课的学生,也要罚款,对做错了事的学生,也要罚款;体罚学生的事时有发生;回答学生提的问题“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居然有老师回答说:“那是国务院规定的。”为了使自己所教的课程的成绩优于别的教师,有不少教师公开鼓励自己的学生在考试时作弊,这在某些地方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杰出的哲学教授何傅传说:“不合格的教师教出不合格的学生,然后,不合格的学生又成为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变成了制造庸才的机器,这是教育系统中最可怕的恶性循环。”
农村教育的设施同样令人心酸。有人说:“在日本农村,哪一座房子最好,那一定是学校,而在我国农村,哪一座房子最破,那一定是学校。”这一说法也许有些偏激,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的确说明日本对教育的重视,而我们却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冷落。曾是革命圣地的西柏坡,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里的小学校被誉为“明清的房子,民国的凳子,新中国的孩子。”据说现在多少有些改观。但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仍有许许多多破旧的中小学校,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校舍,只得在露天的空地里上课,这些都可在近几年的报纸上看到。
对于农村教育困境,我们大多数人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许多人认为,中国太大,不可能顾及到方方面面,我们不是搞了“希望工程。”但这一点钱用来增加对教育的帮助,那简直是杯水车薪。真正重视教育的国家,根本不需要进行“希望工程。”看看那些整日吃着山珍海味,喝着洋酒的“公仆们,”有人就说:“一年少吃一点,少喝点,就不用搞‘希望工程’了。”说得很是中肯。
虽然,在一些贫苦地区,对贫困家庭的子弟实行减费上学,但是,这样的好政策,却为一些乡镇干部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该减费的人家没有减费,不该减费的人家倒是减费了。
千家驹曾说:“对教育的漠视,其后果之严重将远远超过人口问题。这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我很赞赏他的观点。中国的人口问题,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低的缘故。看一看国民的教育文化水平高的国家,不论是经济水平尚欠发达的东欧,还是经济发达的欧美、日本,都没有出现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人口问题,相反欧美、日本还出现了人口逐渐减少的趋势(如果不是外来人口的增加)。因为文化素质高的人们,他们更会为自己后代的教育着想,而绝不仅仅是生存问题,他们有更好的世界观,对社会有更强的责任感,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而不仅仅是动物式的繁殖后代。正因为乡村的教育落后,文盲的比例高,传统的落后的思想仍然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根深蒂固,在那些地区,有许多事仍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如,贴的门联有“门前车马非为贵,家有儿孙不算穷。”有地方的民谚说:“三十六个天仙般的女儿,不如一个驼背儿子。”又如,在一些贫困的乡村,饥饿的叹息和破败的房屋与送葬的虚假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一些富裕的乡村,豪华的住房与豪华别致的坟墓宗祠争相比美,有些暴发户,竟把烧纸钱改为烧真钱。
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认为,他们最大的本钱在于“智力”,因此,他们都把办教育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