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话“积累”

集腋成裘话“积累”

如嚼鸡肋杂文2025-03-23 13:04:49
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人语言积累及运用的体现形式。我们平时说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都在启示人们积累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来积累,怎样帮助学生积累呢?下面谈谈本人肤浅的认识,请方家雅正:
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人语言积累及运用的体现形式。我们平时说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都在启示人们积累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来积累,怎样帮助学生积累呢?下面谈谈本人肤浅的认识,请方家雅正:
一、无庸置疑,语言积累首先应该是词汇的积累。假如你的词汇贫乏单一,你的表达必然受到限制。一个思想丰富的人必然是一个词汇丰富的人。丰富的词汇从哪里来?主要是在阅读中获得。遗憾的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有意无意忽视了这项任务,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就是整体感知,接着问题探究,最后总结迁移提高,这几乎已成固定的模式。也许老师们觉得积累词语是小学的事情,也许有人认为中学再在课堂上学习词语太过幼稚,学生不是会查词典了吗,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学了。窃以为不妥,有许多词语是学生所必须掌握而又容易被他们丢掉,或着一带而过,留不下什么印象,如同没见过一般。这就需要教师提醒,强调,尤其是一些成语,更应该做到三会:会读、会写、会用。我的做法是:先让他们在书上画下来引起注意,然后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意思,接着造一两个句子,等一单元文章学完,再整理在一起熟读背诵,周末布置一项作业,最少用其中的十条成语写一段话。实践证明,这并不怎么耽误时间,可是效果很明显,许多学生都能在作文中恰当使用成语。
二、积累的高一层次的要求是积累优美语言或段落,这方面相信大家都做得很好,即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蕴涵哲理的句子找到画出来,认真读读品品并说说好在哪里,还要在课本上适当做批注。效果都不错。我有一点想法,有些句子或段落的确很美很耐读很感人,可是有时连我们老师也不见得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它们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许多情况下我们没必要非得进行所谓的赏析。生硬赏析反而会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不带任务的阅读更容易让人陶醉。
第三、我以为积累的核心是古诗文。“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以及“文选烂,秀才半”这些名言说的都是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教师心中应该有这种理念,最大可能的让学生背诵所能见到的诗文。首先是课本上规定的篇目,开学之初就安排学生背,一周一首或两首,下周就检查,组长检查组员,课代表(最好找两个,多封个官儿多个人气啊)检查组长,老师检查课代表。同时强调抽查,发现不认真的实行连坐制,学生敢不下劲?都背会了再默写,错误太多重写。如果学生素质好,教师还可以适当讲解赏析。事实求是的说,让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理解体会诗的意境有些理想化。我们要求背诵的目的应该很单纯,就是积累,就是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甚至可以笼统的认为:多背诵就是在继承祖国文化。真正理解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悟性,需要机缘。成人之后能悟出个中滋味,那是造化。悟不出来那也是他的缘分未到。关键是老师把该做的要做好就行。所以有时我对当下的评价机制颇有微词,我甚至很清狂的以为:能够评价我工作的有两种人:一是学生,但学生需要十年后才有发言权;一是我本人,我做的工作,我的付出只有我最清楚。因为我深知:头顶三尺有神灵。我是为我的良心工作。(扯远了,敬请谅解。)
再回到正题,第四,我认为积累的又一层次应该瞄准现代经典文章,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匆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短小精悍,读来又朗朗上口,应该会背。当然先读,读熟背会了抄写。我有这样的经验,平时布置学生做摘抄,他们糊弄我,连看都不看,拿过来就抄,写得什么,不知道。于是我想,与其这样浪费时间,真不如限定篇目好,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这种积累坚持下来,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关于积累,可说的还不少,例如,好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积累影响深远,出口成章的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学生获益匪浅;学生所处的环境是积累的源头活水;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累。
总之,积累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智慧。只要你是有心人,你就能做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