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与成才
暑假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投入新的战斗,教师为成功而战,学生为成才而战。也许他们暑假根本就没有休息,他们一直在为成才与成功而战。什么才算成才,怎样才算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把考取北大、清华算作成才,
暑假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投入新的战斗,教师为成功而战,学生为成才而战。也许他们暑假根本就没有休息,他们一直在为成才与成功而战。什么才算成才,怎样才算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把考取北大、清华算作成才,那么即使是四星级示范中学,他们的学生90%以上是不成才的;如果说只要能在社会上谋到一分差使,能够自力更生就算成才,那么即使是农村普通中学,他们学生的90%也是成才的。如此看来,所谓的重点中学本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国家把一个地区的教育投入,大部分放到了他们那里,国家的政策也向他们倾斜:教师评职称,名额先要照顾重点中学;发奖金,重点中学要高于普通中学;新生入学,重点中学录取最低分数,比普通中学最高分数,可能还高出几十分。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重点中学炫耀的教学成果,其实只是政策对他们倾斜的结果,根本不值得骄傲。再说成功,如果把获得诺贝尔奖算作成功,那么13亿中国人都是失败者,教师只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们所教的学生中,希望能多出几个大学生,这样他们的职称、奖金,就能扶摇直上,或许还能有幸评上特级教师。中国教育的决策者,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去刺激中国教育的发展,所以中国近代出不了像陶行知那样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大教育家,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中国教育也是全国一个模式,都是考试,补课,再考试,再补课。即使是那些拿着国务院津贴的所谓有“特出贡献的教育专家”,除了把学生关在学校,并美其名曰:“封闭式教学”外,却依然实行着考试、补课、再补课那一套,再也没有什么新招。他们就只有分数这一把标尺,他们要拿这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争夺高分生源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办法,这就造就了中国高考的特殊怪象——“高考专业户”。四川南充有一个叫张非的学生,2003年,因成绩优异,被北大录取,按理他应当被列入成才者的行列了,然而第二年他又被北大开除,暴露了学校教育中重分数轻素质的弊端。然而他却被南充一所中学当作宝贝挖去复读,果然2005年,张非又以703分的高分获南充高考理科状元,并被清华大学录取。因为他为学校争了名,学校给于他10万元的重金奖励。然而他在清华这所全国几十万学子,想进也进不了的学校,却意外的申请了退学,并改名张谷空,选择了重新复读,再度参加高考,今年他又获得了680分的好成绩,再次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肯定能再拿到高额的奖励,成了有名的高考专业户。然而今年的北大、清华还会录取他吗?像张非这样的学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而这种现象又是谁造成的呢?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教育专家们反思吗?
僵化了的教育模式,其实也在污染大学,有些大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不是提升自身的管理以及学术研究水平,不是创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而是搞歪门斜道,迎合社会趣味,把一些歌星聘任为学校教授,使大学教授的神圣光环,黯然失色。(据说当年基辛格退休后就想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但未被接纳,说明人家是把名气和学术分得很清楚的)。现在的许多青年学生已经把目光瞄向了国外,乃至港、澳的学府,清华、北大已经不是他们唯一,乃至不是优先选择的目标了,他们认为港、澳以及国外大学更开发、更具活力,看来我们的教学现状,正在动摇着我们的教育根基,教育改革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给电视剧《闯关东》挑点毛病
下一篇:谨防“习惯”伤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