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说一说韩寒

我也来说一说韩寒

绿荫杂文2025-10-06 17:47:47
我对于韩寒了解的不多,但最近宿舍里有同学嚷着说韩寒的手稿集《光明与磊落》要出版销售了,十块钱一本,要去买一本来,我才记起来自己的作业还没开始写呢,韩寒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题材。我是在初中时候知道韩寒的,但
我对于韩寒了解的不多,但最近宿舍里有同学嚷着说韩寒的手稿集《光明与磊落》要出版销售了,十块钱一本,要去买一本来,我才记起来自己的作业还没开始写呢,韩寒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题材。
我是在初中时候知道韩寒的,但不知道他那时其实已经很出名了,我那时候不太喜欢读作文书,甚至有些深恶痛绝的态度,但老师逼着人手一本,我买的便是《新概念作文》,记得里面就选了一篇韩寒的作文,叫做《求医》,读起来便觉得老练沉稳自己格外喜欢,再看一看作者——“韩寒”两个字也让人喜欢,很容易就记住了。但确实不知道韩寒当时已经很出名了。再往后对于韩寒,记忆里就全是一片空白,虽然常常地也要听人说起,韩寒最近又怎么怎么样了,然而我天生对于这一类事缺乏应有的新闻敏感度和好奇心,于是也便不了了之了。
后来去买了一本《三重门》来看,已经是将近十年以后了,我几乎是不买书的,也没有藏书的爱好,但去买了一本来,主要还是冲着这本书的名气,还有就是“三重门”这三个字本身对我的吸引力,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我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读的,但说实话,我没有能够全部读完就将它束之高阁了,因为书的故事远没有它的名字对于我的吸引力,而且我诧异于上海与我们当地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别。我也是读过初中的,但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初中没有文学社,也没有艺术性质的课,画油画国画不用说,连音乐课也没有,每天便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更不用说像韩寒笔下的主人公那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哪办什么文学社,找什么画画的艺术女画像了。我们那时候每日关在笼子一样的学校,吃在学校,住在学校,每天吃完饭就跑到洗碗池边去看别人打架,因为水龙头不够,洗碗的时候也不排队,几个人为了争夺一个水龙头大打出手,打完了有不服气便互报大名约好地点和时间来日再战,——但地点一般都是那个只有蝇蛆能够生生不息的公共厕所里,我不知道为什么约战地经常要选在那里,况且在屎尿横生的厕所里,打起来拳脚也得不到伸展,这多少有些不方便。但事实确实如此,很多是非便是在这里得以完美解决的。因此韩寒的《三重门》我没有能够读完便将它束之高阁了,因为它并没有给我带来切身的感觉,当然仅凭这一点来说太片面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不可能要求作者的文字必须要符合你的生活经历,但书的类容并没有唤起我的兴趣,这个我也说不清楚,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尽管很多人给它的评价特别高,甚至怀疑这本书不是一个十七岁孩子能够写出来的。因此才有了最近的“方寒论战”,也相继有了韩寒的手稿集《光明与磊落》。
“方寒论战”激烈到什么程度,而且将要朝哪个方向发展下去,我平时不用微博,也不开博客,因此不太清楚,还是那句话“对于这一类事天生缺乏应有的好奇心和新闻敏感度”,或许这因为我自身是一个比较单调的人,对于信息的要求也并不大。但我关注的可能并不是“《三重门》是不是韩寒自己写的?”而是文学作品的本身的好坏,如果《三重门》确实是因为它本身的文学价值而优秀,而并不是说因为它是韩寒写的才优秀起来,那么它是不是韩寒写的,我觉得并不重要,钱钟书不是说过,“如果鸡蛋好吃,你又何必在乎下蛋的母鸡是谁呢?”有些时候我觉得我们虽然是明眼人,也读过几本书,但实际上是已经瞎掉了,很缺少自己的主见。就比如自己的读《三重门》的经历,那本书本身其实并不吸引我,而是很多人都说好,我才跑去买了一本来;还有自己的曾经企图去报考新闻专业,但我确实从心里就讨厌新闻行业,但知道我们系里几乎一大半的人都报了新闻专业,自己也毫不犹豫地选了新闻,不过幸亏监考的老师慧眼识珠,把我这颗伪装的石头给挑出来扔到编辑出版去了。心里学上管着叫“从众”,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盲从的心里。其实有何止这些呢?往社会上望去更加不可思议,读书有名家推荐,上学有专家指导,就连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医学,也出了一个所谓的“生吃茄子”的张悟本,我估计他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其实我很愿意相信《三重门》是出自韩寒之手,而非什么代笔之论。因为在中国,确实没有什么能让人放心的东西了,而在文学方面,我自己又格外喜欢些,就更愿意相信它存在的真实性。我曾经看过周立波对韩寒的一次访谈,两个都是对当代的社会体制很有看法的人,又都是上海人,聚到一起难免会插科打诨地说一说中国的现状,但他们当时谈论了什么我记不太清了。但从韩寒的言谈举止中发觉他其实是一个温和的人,甚至是有些含蓄带羞的样子,这与人们对他的描述“老练沉稳”其实很不相符。或许文字本身与作者的性格是没有太多联系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更有可能是相反的:一个人自己的生活是很无趣的便去找一些有趣的东西来平衡自己的生活。作者也一样,不幽默的作者反倒写出了很多幽默的东西,而恰恰幽默的写出的却是一些并不幽默的东西。因此很多人质疑《三重门》不可能出自于一个十七岁孩子的手,理由是因为它太老练了,我觉得实在不可取。小孩子或许不太喜欢于现在的状态,而自己额外的创造一种更加老练的状态,自己沉醉其中,这大概也是创作本身带给作者的乐趣。
《三重门》是不是韩寒写的,我是不打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了,因为这与我没有太多的意义,很多支持韩寒的人觉得韩寒是天才,因为十七岁写出了《三重门》,但我确不太这么认为,并不是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就文学方面我也能举出一两个天才的例子来,离我们比较近的就有张爱玲,她的散文《天才梦》里就有这样的话,“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我还知道她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写过关于红楼梦的小说,她的父亲帮着分了章节拟定了题目。其实我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天才存在的,但我更愿意关注的还是那大部分不是天才的我们和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不要因为因为某个东西被贴上了天才的标签而盲目的跟风,就像韩寒的《三重门》,不要因为它是韩寒写的我们就说好,也更不要因为很多专家说好我们就一味说好;反过来也一样,不要因为方舟子说它
标签
相关文章